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外贸进出口值2547.7亿美元,增长39.2%;出口1374亿美元,增长43.9%,均刷新了2008年7月的记录,创历史新高。
这种强劲的复苏态势是否意味着我国外贸已完全走出危机阴影,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下半年,中国外贸又将呈现何种走势?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内专家普遍认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导致今年上半年外贸增长出现较快现象;其实,全年我国外贸仍将处于恢复性增长期,表现为增长的“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第三季度外贸将出现增速拐点。
“不能被数字表面反映的高增速所迷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美经贸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他解释说,去年上半年正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外贸进出口深度下降了20%以上,因此,今年上半年的数字“会看上去很美”。
记者注意到,相比危机前的2008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仅为5.8%,这也佐证了周世俭的判断,外贸形势尚不能轻言乐观。
对6月份外贸增速创历史新高的现象,周世俭认为,西方市场补充库存一般需要6~8个月左右。目前来看,美国在6月份已基本结束补库期,欧盟可能还需要1~2个月的时间。与此同时,周世俭认为,随着下半年国内外政策环境的变化,外贸增速将逐渐趋缓,呈现出年初预期的“前后高低”的走势。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速度在下降,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也在紧缩开支,这势必影响到该市场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国内方面,加薪、出口退税调整和汇率浮动等不利因素也将对下半年的出口产生负面作用。两方面情况决定了今年全年我国外贸仍将是恢复性增长。”周世俭判断。
对此,江苏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赞同。他告诉本报记者,上半年欧美出于补充库存的需要,订单量较充足。但是从目前来看,10月份以后的订单已经趋紧。而且,由于对人民币汇率走势无法把握,很多企业不敢接大单和长单。
另外,“江、浙一带最低工资涨幅均在20%以上,下半年的盈利必然会下降。”这位负责人指出。
在进口方面,记者注意到,上半年的增幅始终高于出口。对此,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分析认为,今年国内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幅度远高于国外,加上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明显,因此进口产品的表现是“量价齐升”。“另外,也不排除国家出于平衡贸易格局的考虑,有意扩大进口。”
对于今年外贸增幅“前高后低”的判断,宋泓也表示认同,他同时预计,外贸增长拐点将在7月、8月前后出现,尤其是要防止政策叠加效应放大对外贸增长的不利影响。
(来源:2010年7月12日 国际商报) |